RSS

Memory in dreams: fake or truth?

At the first, I must admit that I'm specialised in neither dream nor memory. What I'm desribe below is just my experiences.

Question: can we access our whole memory while dreaming?

I have a dream recently which I won't cover details here. What interested me is a pouch I own in reality. When I was dreaming, I strongly believed that it is used as a wallet, and I actually used it like a wallet in my dream.

However, in reality, though it do contains some unused coins, it is primarily used to keep important documents such as passport and other ID cards. You can imagine the size of such a pouch. Obviously it can never be used as a wallet. So how did I make such a mistake in dream?

Certainly our reasoning ability is limited in dream, though this time the problem seems to be related with memory solely. There is saying (Fruedian?) goes that the memory in dream is actually distorted. But I concern, at least for my case, the memory in dream was fake instead of just distorted. That is, I can not access parts of my memory while I was dreaming.

Finally, no matter the memory is distorted or fake, the mechanism of the distortion or falsification needs to be studied, not just the concepts.

Or go further: how can we know our memory is right for certain, without any distortion or falsification?

Puella Magi Madoka Magica 魔法少女まどか☆マギカ 一週目觀感

捏他注意:如果你還沒有看完這部作品,請不要繼續觀看此文。雖然僅是一週目感想,但仍然包含大量劇透,小心被捏。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神作。在日本动漫步入商业化、庸俗化的今天,在将近十年的神作空白期之后,终于出现了这样一部作品。而我竟然差点把它忽略了。

理由就是作品的名字:魔法少女まどか,中文翻译为:魔法少女小圆。不管怎么看都不像是神作的样子,甚至连精品都算不上吧。而且像这类魔法少女的作品,历来不是卖萌就是卖肉。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随手点开了一集,理由是刚看过To LOVEる和百花繚乱,我想看看自己的阈值还可以低到什么程度。然而,我忽略了这部作品的英文名:Puella Magi Madoka Magica,这是不折不扣的拉丁文(没有哪部正常的魔法少女作品会以拉丁文作英文表记)。

我记得当时看的是第2话(幸好),基本和我心目中的常见的魔法少女动漫并没有太大区别,顶多也就是变身场面华丽而又不落俗套罢了,从OP上看也很普通。但是和魔女战斗时的场景和音乐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种充满中世纪艺术风格的战斗场面,以及梶浦由記作的宗教风曲子,绝对不可能是纯卖肉或者卖萌片。虽然我觉得这顶多是一种商业形式的噱头,但至少成功地让我决心从头看下去了。

然后我就看到了“传说中的第3话”。直到看完了ED我才从震惊中觉醒:这很可能是一部神作级的作品。魔法少女居然……挂掉了。竟然直到这时,真正的ED才终于第一次出现,就像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立马把片源换成了高清,然后总算认真地开始看了起来。每次都害得我哽咽得没法好好吃饭。到了看完结局已经连眼泪都流不出来了:完全是重度中毒的症状。

冷静下来仔细考虑,这部作品强调了感情,所以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但虽然看起来画面很有深度,却不见得主题和世界观真的就有那么深。其中的表现手法虽然很有水准,但叙述方式却很直接,完全不是传统神作的那种慢慢从细节中展现出来的冲突,而是在中间就突然来一个重磅炸弹,好像不把观众轰晕就不罢休一般。像这样的表达方式,不由得让我怀疑对其“神作”的评价更可能是来源于商业包装而非实质内容。

于是我开始查资料,首先发现的是这部作品在日本、欧美和中国都有超乎寻常的反响,然而却找不到什么有实质内容的观感、评价之类,大家都只是众口一词地说:“好!”。顶住画面和音乐的催泪效果,继续深入挖掘,这才终于找到了这种感动的来源: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神作。

首先,作品在制作上的精巧和认真令人赞叹。可以说里面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精心设计的,你能从里面看到迪拜的Sky Line,上海的金融大厦,东京的车站;你能看到夜空中月相随时间的变化,甚至可以据此大概推测出作品中战斗发生的时间;你可以去思考作为作品中心理论的热力学定律,也可以去尝试解决黑板上那些貌似简单的“中学”数学题(其中竟然有东京大学的入学试题……);如果你是兵器控,还可以在观看的同时惊喜地叫出那些熟悉的名字。

在场景的表现上,更是不由得让人大呼“大手笔”。且不说油画风格的战斗场面是如何新奇而瑰丽,单说那些仿佛是刻在画面上的古怪文字,就仿佛是拥有魔力一般,让人无法把视线移开。当时我就有强烈的感觉,这些魔女的名字怕是有什么意思在里面,但是尝试去解读却又毫无头绪。后来又想,说不定根本就是个噱头,只不过是随手画上去的罢了。然而,一个英文网站上的粉丝竟然根据台词猜测到魔女的名字很可能来源于《浮士德》,从而破译出了所有的魔女名字所对应的德文字母,证实那些确实是为德文专门设计的文字,而且为了匹配场景甚至还设计了3套完整的变体。而且和夏娜中的情况类似,魔女们的名字都有其根源;但和夏娜中的名字主要源自神话的情况不同,魔女们的名字都来源于真实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例如糖果魔女Charlotte的名字来源于歌德的情人(同时也是《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女主人公)Charlotte Buff;最终魔女Walpurgis的称呼来源于《浮士德》中的“巫女之夜”;而终极魔女Kriemhild Gretchen(即まどか的魔女形式)的名字更是大有来头,Gretchen来自浮士德的情人,Kriemhild则来自《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勃艮第王国(Burgundy)的公主,同时也是男主角Siegfried的妻子(我当时竟然没反应过来),在德文中意为“战斗之假面”。这些真实的名字不仅符合这些魔女们各自的设定,更符合她们的身份:她们本就来源于现实,本就不过是普通的少女罢了。这更让人对她们过去的故事感到好奇,也更让人为她们不可避免的堕落的命运而感到叹惜。而至于QB的设定,则完全是《浮士德》中的恶魔Mephistopheles的翻版。

看到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考据结果,在为粉丝们的狂热(爱!)和认真感到钦佩的同时,也更让人对作品在设定和制作上的精细缜密而感到赞叹。在情节上,为了“颠覆的第3话”,制作小组更是不惜大抛烟雾弹,不仅在前2话大拍传统的魔法少女桥段,还干脆取消了有剧透嫌疑的ED,甚至在初回播放时对大众媒体严密封锁所有核心情报,还让以黑色风格著称的剧作家虚淵玄专门出来“辟谣”称本作将以“治愈”为路线,导致观众看完之后泪流满面之余不由大呼上当。尽管如此,作品的魅力却不仅仅在于充满颠覆性的情节以及黑暗(无良)的设定,诸如主人公死亡、多重平行世界、无法避免的幻灭等等,更在于其深刻的哲学内涵——由QB以毫无感情的语调平平淡淡直接说出来的全作的世界观:「魔法少女になれば魔女にならざるを得ず、魔女になれば悪を行わざるを得ない。悪を行えば希望が消える。」

直截了当,简短有力。和传统的神作(如EVA)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表现手法截然不同,取而代之的是突如其来的振聋发聩。魔法少女因希望而生,魔女因绝望而生。这在第2话不就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而没有希望,就不会有绝望;希望本身却又源自于绝望。所以佛说贪嗔痴,基督说人生而有罪,叔本华说人生即苦难。这个道理是如此简单自然,足以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为什么竟然一直没有发觉?这不仅是悲观主义的脚本,更是无法辩驳的真实。看着那个不可避免的充满圣经意义的灭世结局,头脑中已经空白一片,空荡荡无可凭依之处。

在作品的最终,まどか将自身化为希望,以自身的规则化(神化)破解了这个规则。这样一个“神一般的结局”奠定了本作的绝对神作地位。更让人迷惑的是,如此匪夷所思的突破口,到底是源自哪里?虽然在看到中途时,就已经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希望的内容入手;但是像这样一个跨越了时空、因果界限的希望,实在是超乎想象,令人拍案称奇。我翻来覆去地看まどか深吸一口气然后以有些滑稽的认真表情说出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希望的镜头,心中充满了喜感、违和感、震撼感。也许这正是制作者的意图吧。不过我想如果我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去探究一下这种思想的根源。

短短的12集,讲述了一个神一般的故事。可惜我没能完全理解这部神作(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片源没有字幕,我有不少地方不得不暂停下来查字典……)。更详细的思考和讨论,就留给二周目吧。也许说不定我到时会因为一时冲动弄个BD附特典限定版……

 

參考鏈接:

Homepage

維基百科

Making PDF booklet from images [Mac OS X]

iTunes has an amazing feature to attach PDF files as album booklets. By specifying the tag of imported pdf to the corresponding album, you can then view the booklet directly within iTunes. But sometimes I get a number of images instead of a stand-alone PDF booklet, so what then?

In fact, under Mac OS X, you can use the built-in all-round software Automator to do that right thing. You can download the following workflow and place it into directory ~/Library/Workflows/Applications/Finder/. To use it, just select all the image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booklet, and then choose "More">"Automator">"Make Booklet". The resulting PDF booklet will soon appear on your desktop.

Download

Rather, assuming you are familiar with Automator, you can also do it manually by yourself or even make some necessary alteration. Just build a workflow with Automator as following:



To make it work within Finder, just save it as a Finder plugin under "File" menu.

This method is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one posted here. Many thanks to Jerry Stratton!

「物種起源」學習心得

近來學習了一些關於進化論的書籍,略有些感想。最初,本人對進化論持有嚴重的懷疑,但反對一種自己並不了解的理論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於是本人開始學習進化論。學習之後,的確可以感受到這個理論的精巧與自洽。然而,無論如何聲稱「進化」乃是一個事實,其機制,包括「自然選擇」、「性選擇」等理論及證據也的確遠未完備。因此,對於其「事實」程度,還是能有相當大的懷疑空間的,尤其是在「進化的方向」這一根本問題上。

「選擇」的方式

一般認為,關於「進化」的機制,其核心在於「物競天擇」。達爾文對此提出過的理論主要有「自然選擇」和「性選擇」。前者雖然說是「選擇」,但其實際上是一個「淘汰」的過程,即部分生物因為無法與環境相適應而滅絕,餘下的就可以被視為「被選中的」。「性選擇」實際也非選擇,而是指那些更容易得到交配機會、能產生更多後代的個體性狀就自然能更容易的傳下來。

有些人批評這種說法本質上是一種同義反覆因而無法被否證,這當然是不正確的。首先應該承認,各種實驗早已證明達爾文理論中「演化」這一現象確實存在,而「自然選擇」等只是用來解釋這種現象的理論,達爾文自己也曾給出過這一理論的成立條件,這並不會因為其對「適者生存」的描述存在同義反覆而有所改變。即使把「適者生存」視為廢話,「自然選擇」本身也依然可以否證。

但是這個理論也並不是完備的。比較典型的反例可以在「物種起源」第7章第4節找到,即為什麼全球都存在可以適應長頸鹿生存的環境,而長頸鹿卻只在非洲出現?而且這一現象,和第11章所述全球規模的「平行演化」現象(即化石證據表明全球生物存在同步演化的跡象)又存在明顯矛盾。

「性選擇」在原理上更清晰,更容易說明許多例子,甚至達爾文後來認為其重要性更甚於「自然選擇」。但這個理論同樣非常不完備。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性選擇」到底是更有利於性狀分歧還是趨同。假如認為性狀分歧應該占主要地位,為何人類尚未見證任何新物種的誕生?這一理論的反面證據也很是不少,例如性狀分歧到底需要多少時間?為何中國女人的腳的平均大小並不比亞洲其他國家女人的小?如果說是選擇時間不夠長,為何那個著名的灰蛾選擇的例子僅在數十年間就足以發生?人類又何以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進化而來?另外,「性選擇」理論如何說明為何生物並沒有都趨向於產生更多的後代?

「變異」的法則

達爾文時代對「變異」法則的理解,自然不可能達到如今的分子遺傳學的水平。因此,達爾文對於「變異」的核心法則理解存在許多極限性,例如對「用進廢退」的作用估計過高,認為自然界僅存在漸變而無躍變,以及對「相關變異」、「平衡法則」等概念的說明並不充分。長期以來困擾相關研究學者的問題包括變異中間物種化石證據的缺乏、極複雜器官(如眼睛)的形成方式等都存在大量爭議。

在對遺傳物質的研究得到突破之後,許多問題才得以得出一些可以接受的結論來。例如hox基因的發現證明遺傳物質的微小變化的累積能夠引發若干世代後的巨大型態變化。不過,目前的研究仍然無法對極複雜器官的形成給出有力解釋,也無法說明新物種的形成方式。分子遺傳學的成果為生物變種的研究打開了大門,但對於跨越物種界限的研究目前仍然無能為力。儘管我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能夠通過基因技術製造「改造人」,但距離人工製造全新的物種仍然遙遙無期。

「進化」的方向

對於「進化」一詞的定義,常為:「生物逐渐演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方舟子先生曾在「进化论虚妄吗?」一文的開篇就對此加以批駁,並指出:「进化没有方向没有终点。」事實上,許多生物學家都避免使用「進化」這一容易誤導人的詞,而以「演化」代替,以突出其「沒有方向」這一屬性。這一現象,足以說明「進化方向」問題的重要性。

大多數生物學家都認同,進化沒有方向,不存在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這是由「進化論」的選擇方式決定的,目前無論「自然選擇」還是「性選擇」,都不可能會產生帶有方向的「進化」,因為經由這種選擇而產生的新物種並不一定比舊物種更高級。例如,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在白堊紀災難中得以生存並不代表他們就比恐龍高級。

然而,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卻又的確存在一個總體上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方舟子先生認為,嚴格來說並不存在這個過程。但他也承認,「在进化上,复杂的必然由简单的演变而来。」而現在地球上的許多生物都是複雜的。若按照「進化論」的概念,是「選擇」使得簡單生物逐步演變為複雜生物的。但是,為什麼沒有方向的「選擇」會導致生物變得如當前般複雜呢?是偶然嗎?那為什麼在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中大量存在這樣一個「偶然」?

達爾文在第7章第1節針對這一現象解釋道:「通過自然選擇的連續作用,生物必然會朝著進步演化;關於生物高等的標準,最恰當的定義是器官特化或分化的程度;自然選擇有完成這個目標的傾向,因為器官越是特化或分化,他們的功能就越有效。然而,認為生物體內有一種向著進步發展的內在傾向,這是無從證明的。」但方舟子先生也指出:「对于寄生生物,它们的细胞、组织、器官逐步退化,形态结构就是越来越简单,病毒甚至于退化到只剩下最少量的遗传物质和一个外壳。」那麼,為何在同樣的「選擇」機制下,出現了「進化」和「退化」同時進行,同時「進化」占主導地位的現象呢?

總結

首先,在「物種起源」全書中,達爾文經常會討論到反進化論的各種觀點和證據並給予解釋或承認自己當前理論尚不完善,甚至在第15章羅列了正反兩方面的證據。無論「進化論」正確與否,達爾文對於科學研究的態度和方法是值得人們景仰和學習的。畢竟,人類現在的科學還遠未到達可以理解自身的程度,如果單純認為哪一方的觀點就是完全正確的,那也就沒有繼續研究的必要了。

讓我轉載一個假想的故事作為本篇結尾:
在一个遥远的另外空间,很久以前曾有来自地球的人类光临,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在那里创造了一个辉煌的电脑时代。在制造出高智慧的机器人以后,地球人离开了这个留下许多“人”迹的星球。在这个机器人的星球上,机器人不断复制着,发展着,也对自己的历史和起源争论着。在漫长的岁月中,大多数机器人已经把代代相传的有关“人”的故事当作了古代机器人在科学不发达时幻想出来的种种传说。到底有没有“人”的存在?是“无人论”还是“有人论”?

后来,有机器人提出,机器人是起源于“算盘珠子”,是从“算盘珠子”进化到今天的高度发达的机器人的。这种“电脑进化论”的出现,给了“有人论”沉重的 打击。机器人起源于“算盘珠子”的说法,在学术界喧嚣尘上。机器人在考古中,发掘出了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晶体 管计算机、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计算机等各个年代的“化石”,电脑发展的进化过程非常明显,“电脑进化论”很快风靡这个星球, 成为了主流理论。后来“电脑进化论”的研究还进入到分子、电子微观层次的芯片水平,构造出从4004,4040,8008,8080,Z80,8086, 80286,80386,80486,Pentium2,Pentium3,Pentium4等微处理器不断突变的进化模型。甚至对于历史上体积庞大得要 象一个楼房的大型“恐龙”计算机的消失,也给出了种种“合理”的解释。

伴随着“机器人起源于算盘珠子”的“电脑进化论”的日 益成熟,是对 “有人论”的日益猛烈的批判和攻击。“反伪科学”、“无人论研究协会”、“破除迷信,反对有人”等行业应运而生。“无人论”取得了统治地位。

以上故事當然不能說明「進化論」是錯誤的,只是給出另一種可能的解釋而已,而且還沒有給出證明。不過今天,對「進化論」的懷疑論越來越少有報導了,然而面對如此多的謎團,我們能認為「進化論」已經全面「勝利」了嗎?作為任何一個嚴謹的學者,我們就能斷言只有「進化論」才能解釋「人從何而來」的問題嗎?各物種的相似性就必然能導出它們的「繼承」關係嗎?肆無忌憚的在各種領域(如AI)中套用「進化論」的各種論點而不對其適用性進行討論是科學、嚴謹的嗎?

對於「我們從何而來」的問題,人們已經思考了數千年;也許我們距離真正的答案,已經不那麼遙遠了吧?

遊戲評論:夢想燈籠

「夢想燈籠」是一個由日本一旗下製作過傳奇大作「久遠の絆」的FOG開發的PSP平台AVG遊戲,發售於2009年3月19日。輪迴轉世、千年之戀的劇情,獨具特色的卡片戰鬥系統,傳統和風,多達600張手繪CG,在發售前造成了轟動一時的聲勢。日前,本人終於通關,遊戲時間大約7小時。



系統: 5/10


本作的系統令人抓狂。已讀消息只能一句一句地查看,台詞前沒有人名顯示,沒有語音,簡直是莫名其妙。至於那個傳說中的卡片戰鬥系統,不少網友建議關掉,這點我是基本同意的。因為對老爸的第一戰不可能贏,對其他人的戰鬥不大可能會輸。至於最終boss,也就是小鬼的難度。這個基本上就只是浪費時間。

音樂: 8/10


遊戲的音樂素質絕對值得稱道。榊原ゆい演唱的「劍舞」、「穿越時空」姑且不論,單是遊戲中的BGM質量,就足以顯出其「大作」身分。或是濃郁的和風,或是令人窒息的不安感,或是由緊密鼓點襯托出的急劇上升的戰意,都能表現得絲絲入扣。「疾風」雖然是戰鬥曲,卻通過恰當的配器表現出了和風的色彩,相當耐聽。鋼琴曲中的「悲歎」和「哀愁」旋律很優美,尤其是後者。「五弦琴的曲調」、「茅屋」那種平安時代的曲風令人耳目一新。「古代舞」這首曲子也極具特色。傳統的JPop風方面,「辛夷」發揮得也是游刃有餘。

記得有人評論說本作的音樂略顯單調,這個不知從何說起?對於我個人來說,OP「夢想燈籠」大愛,無論是配器、旋律、曲式,都相當精緻,極具美感,值得強烈推薦。

畫面: 8/10


本作的人設絕對是亮點,不知令多少人上當受騙了。。。就連筆者也為激萌的各務而傾倒。。。遊戲中的數百張CG的確精采,甚至完全可以表現出戰鬥的動感。這個是有共識的,此處也就不再贅述了。

劇情: 5/10


不得不說,遊戲的劇本框架跟實際效果完全是天壤之別。前半部分還是可圈可點,尤其是開篇的那段頗為血腥的序章。遊戲的世界觀也具有相當深度。到了描寫阿爾舞蹈場面的那一段,更是精采。所以明知是被眾多玩家批判的作品,我還是能夠堅持玩下去。

遺憾的是,後面的部份大失水準,幾乎感覺不出是同一班人馬的作品。不要提劇情展開和收束,甚至明顯前後矛盾的地方也不在少數,令人大失所望。很難令人相信這真的是FOG的作品。

幸運的是,我第一個打出的就是各務mm的Happy Ending,算是快慰不少。雖然玩到最後也都沒搞清楚這個「燈籠祭」到底是幹嘛的。。。

後記


這的確是一個讓人非常失望的作品。但並不是說這個遊戲一無是處,而正是因為其在許多方面的優秀表現導致大家的期待值太高。劇本場景的描寫跟其世界觀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就算是頗為人詬病的卡片系統,也只是平衡性的問題。這很可能是預算方面的問題,但任何原因也不能掩飾其失敗的事實。有一位前輩玩家的總結說得很好:「就好像是一包高級的美味湯料加了兩公升水,所熬出的湯。(高級で美味なスープの素(マグカップ1杯分)に2リットルのお湯を注いじゃった感じです。)」

通關之後,有種「恨鐵不成鋼」的痛感。聽著bgm,看著可愛的各務,偶不禁內牛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