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イース〜フェルガナの誓い」の評価 / 游戏评测:伊苏~菲尔盖纳的誓约




中文版在此

近頃、FALCOM社の「イース〜フェルガナの誓い」(PCバージョン、2005発売)がついクリアしました。まあ、ちょっと遅いかなっと思うけど(笑)。このゲームは「大作」と呼ばれて、確かに良いゲームだとおもいます。

評価(満点は10点):

画面:8
「イースVI」のシステムを使うから画面が「VI」を真似る。だが、いろいろな改良を工夫にして、大迫力3Dボース戦が大幅に増加している。やはり凄く綺麗な画面を持ってた。

音楽:7
ファルコム社のゲームの音楽がいつも好評されてけれど、本作の音楽は前作にあんまり及ばないと思う。一方、緊張感があって、このゲームの雰囲気がよく似合うという。

操作:9
「イースシリーズ」はARPGのシリーズとしてアクション要素が強いため、操作は大事なことだ。「VI」と比較すれば、本作の攻撃方法と移動方式が豊富になってきて、使い方も前作通り簡単だ。

システム:8
魔法が基本的には「VI」と同じだが、攻撃以外の要素にもある。ブーストモードもあるし、「コンボ」って連続攻撃もできる。アクション要素が強くなるため、回復アイテムは伝統的なRPGとは異なり、取った時点しか使われない。武器が強化可能だが、上昇する数値は低すぎる(防御力は1点ずつ増えられる)。全体的に見れば、「VI」より大幅に進化することを見える。

ストーリ:6
「イースシリーズ」はアクション要素重いながら、ストーリがあんまり重視されない。基本的には「III」と同じだが、世界設定が「VI」のを受け継いでいる。人物が少ないが、設定が綺麗で、その細緻さが感動させられる程になる。どんな普通のキャラクターでも自分の性格などが現れられる。しかし、テーマの展開が足りないんだし、主人公がいつでも同じ人のためもう飽きられてしまった。

総合:7.6
本作はARPGとして良いゲームだと思う。ゲーム時間が長くないし、画面が精良し、操作が流暢し、それに一般プレーヤーさえ上手になりやすい、万人向きのゲームだ。

後は「イース〜オリジナル」の番だが、いつ終わるかはまだわからないだけどな。まあ、また今度ね!W W

※日本語が今も勉強しているんだから、間違いがある場合、ご遠慮なく教えてくださ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特に、潘さんの指摘に大感謝します!!これからも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外部リンク


公式サイト
http://www.falcom.co.jp/ysf/index.html

ヴィキペディア
http://ja.wikipedia.org/wiki/イース_-フェルガナの誓い-
http://ja.wikipedia.org/wiki/イースシリーズ

伊苏 - 菲尔盖纳的誓约


《伊苏:菲尔盖纳之誓约》是FALCOM继《伊苏6:纳比斯汀的方舟》之后推出的又一款畅销鼎力之作。本作品的基本系统,采用了「伊苏6纳比斯汀方舟」的 Full3D graphics的游戏系统,同时剧情又以伊苏3为基础。另外,游戏还强化了动作要素,保持着「伊苏」系列所特有的平衡性,是一个可以推荐给万人游戏的作品。

伊苏系列一向以流畅华丽的动作要素著称,本作也是如此。精美的全3D画面,帅气的角色设定,华丽的战斗画面,流畅的操作感,极低的配置要求,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游戏。可惜音乐方面尚算不上天籁,但是也能够很好的烘托气氛,无论是紧张的场景还是感人的场景,BGM都能配合得丝丝入扣。

故事情节方面继承了伊苏系列一贯的宏大世界观,不过伊苏的特点所限,本作的打斗要素远高于故事要素。物品、装备数量也是寥寥,各种回复药之类的物品更是只能当场使用而不像传统游戏那样可以“收藏”。不过人物虽然不多,却都做得精细得令人感动,每个人物,哪怕是道具店的店员,都能凸现出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背景和喜好。这种细腻得有点夸张的人设也可以算是对其薄弱的故事性的一些补偿吧。尽管故事线很短,不过就主题来说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在感情上的渲染也很能动人心弦,堪称“大作”。

评分(10分制)


画面8 音乐7 操作9 系统8 剧情6
总评:7.6

参考链接


官方网站(FALCOM)(日文)
http://www.falcom.co.jp/ysf/index.html

维基百科条目(日文)
http://ja.wikipedia.org/wiki/イース_-フェルガナの誓い-
http://ja.wikipedia.org/wiki/イースシリーズ

评李彦宏的“暗网” / Baidu and its "Aladdin" project

English version

最近,百度CEO李彦宏宣布了其“阿拉丁计划”,指出“在互联网上,有很多信息并没有被网页化,我们根本没有触及到,也就是所谓的‘暗网’。”更透露,这一计划百度已经酝酿了一年多,“如果说目前能被搜索到的‘明网’是以百亿级计量,那么暗网就是以万亿级计量”。

初读此消息,就感觉有些不对劲。于是抱着“找茬”的态度反复看了几遍。说实在的,我对百度一向是不以为然的,尤其是在技术研发上和大多数中国IT公司一样假。而如今,百度居然翻身了?2000名核心工程师,超过一半要投入到这样一个代表“下一代搜索技术”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计划?好在我没有眼镜,不然一定掉下来。

“暗网”这个东西,看起来着实令人莫名其妙。于是我就“百度”了一把,然后百度百科告诉我,所谓“暗网”指的是“目前搜索引擎所无法抓取的网页、不能检索到的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原因,也就是网站本身不规范造成的,“这不是搜索引擎自身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有赖整个网络结构的规范化,百度的“阿拉丁计划”、谷歌的“云计算”就是要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另一种则是网站因为版权、隐私方面的原因本身不愿意被抓取,如优酷,“这更不是搜索引擎能解决的问题了。如果他们能被搜索引擎抓取到,就属于违法了。”原来,这个“暗网”指的就是“不是搜索引擎自身能解决的问题”啊。百度真逗。就连解决方案,也还得扯上Google的“云”才行。看来这“阿拉丁”,顶多也不过是“云”的克隆罢了。

其实,即使所谓“暗网”真的能够解决,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尤其是占据了中国70%以上市场份额的中国第一大搜索引擎公司,竟然单纯地把扩大搜索数据库作为核心计划,这本身已经相当不“技术”了。众所周知,搜索数据库越大,要找到想要的数据就越困难。对于学术搜索这种对相关性的要求比较高的应用来说,搜索数据库更几乎是被固定死了的。在我们的日常搜索中虽然没有那么高的相关性要求,但搜到的结果也经常是数以百万计,对比之下,95%的用户不会有耐心看到20项以上。因此,对于搜索引擎来说,扩大搜索数据库自然也是必要的,但想要提高用户的搜索体验,提高搜索精确度才是至关重要的。

和其“进军日本”的大手笔战略相比,百度在技术方面明显乏力。百度的成功本身就非源于技术,而是商业策略以及某些不光彩的“小动作”。虽说商业策略也能够创造价值,但百度毕竟是一家IT公司而非投资公司或贸易公司。讽刺的是,根本不精于技术的百度居然在就虚假医药信息事件道歉的声明中提到:“为了与Google这样全球领先的技术公司进行竞争,百度过多的关注了技术和研发,而对销售运营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系统的投入,百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实在是令人笑掉大牙。

百度的今天看起来是成功的,但单纯凭借“无赖”精神,尤其是在面对Google这样内外兼修的强敌的情况下,内功严重不足的百度还能走多远呢?

参考链接


百度“阿拉丁”探宝“暗网”
http://tech.sina.com.cn/i/2008-12-19/15312672609.shtml

独家:百度就虚假医药信息问题致歉
http://tech.sina.com.cn/i/2008-11-17/22162584794.shtml

百度百科条目:暗网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4980.html

维基百科条目(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idu


Baidu and its "Aladdin" project


Robin Li, the CEO of Baidu, has published his "Next Generation Search Technology" recently, by the name of "Aladdin". He stated that, there are still much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can not be touched (searched for), that he would like to name as "Hidden Web". Baidu also believe that the "Hidden Web" should be hundreds of times more than those "Lighten Web" currently.

Baidu is a leading Chinese company who provide search engine similar to Google. Baidu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search engine in China, while it dominates more than 70% of the market. And it also get a high position in the NASDAQ index.

However, while Baidu stated "We put too much effort in competing technically with Google", it is well-known that Baidu is poor in technology and was often blamed for plagiarize from Google. Though Baidu was considered to be able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Chinese search results than Google, the advertising scandal happened on Nov 2008 had disappointed many supporters. By now, Baidu still insists that its advertising programs are efficient and should be continued.

I don't think the "Aladdin" project would be a meaningful project. To my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crease database do not lead to any increment of the search engine's performance. For some fields of search which required high relevance, such as academic search, only a limited amount of corpus or even a closed corpus is supported. I don't think increase search experience can be achieved by simply increase the database, especially when the "Hidden Web" is defined as a problem which "can not be solved by only a search engine" by Baidu itself.

In fact, the "Aladdin" project is considered to be a plagiarism of Google's "cloud computing", but with a different and tricky definition. While "competing technically with Google" is only a nonsense, how can Baidu make a way to go any further in the future?

References


Wikipedia: Baidu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idu

Baidu's "Aladdin" searching for the "Hidden Web" (Chinese)
http://tech.sina.com.cn/i/2008-12-19/15312672609.shtml

Scoop: Baidu apologized for the advertising scandal (Chinese)
http://tech.sina.com.cn/i/2008-11-17/22162584794.shtml

Entry of Baidu Baike: Hidden Web (Chinese)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4980.html

我的“不爱国主义”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爱国主义是流氓无赖们最后的藏身之地。)
--Samuel Johnson (塞缪尔·约翰逊)


中国的“爱国主义”一向甚嚣尘上,无论什么行为,只要一扯上“爱国”,就仿佛立刻神圣庄严了起来,所谓“爱国无罪”。近日赵教授更是发表“买房爱国”论,把中国的“爱国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的“爱国主义”是颇有特色的。官僚们手中挥舞着“爱国主义”的尚方宝剑,可谓雄赳赳气昂昂。对外,动辄以“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抗衡。如果还搞不定,那就号召老百姓搞个“抵制”,等事情了解之后,再号召大家来个“理性爱国”。对内,只要老百姓们稍有不满,就可以一句“你们要懂得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来摆平。
这么好的东西,当然要多用。于是,凡事皆可“爱国”,从反日到反法,从建房到拆迁,从股市到楼市。可谓“只要为了爱国,事事皆有道理”。于是也就有了赵教授。
官僚们的逻辑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中国之所谓“国家”,乃是指“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管理“被统治阶级”的权力机关。虽然“国家”一词还有其他定义,但中国官方仅采用了这一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这样一来,中国的“爱国主义”就具有了浓烈的“中国特色”,所谓“爱国”,也就意味着要以维护统治阶级及其管理机关作为基本的道德责任了。既然如此,那官僚们的所作所为倒也无可厚非。

本来嘛,之所以大力推行“爱国主义”,就是为了填充文革之后中国出现的信仰缺失。自“马克思主义”、“苏联老大哥”以及“两个凡是”之后,中国的老百姓们就已经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与其信天信地,还不如信自己。但很快就有人发觉,“爱国主义”(或曰“民族主义”)完全可以用来作为一种“保底”的信仰。于是“统治阶级”高兴了,“被统治阶级”也高兴了。
也许在这里面唯一让人意外的就是中国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了。他们可以一边每月拿着几百元的工资,桌上摆着5毛零用钱,却义正词严的对外国媒体说“不”:“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会解决,不需要你们来指手划脚!”可是他们却忘记了,自己身为中国人却根本没有对中国事务指手划脚的资格,甚至就连多说几句都有可能大祸临头。有一句话说得好:“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不过中国人也不全是傻子,既然国家只不过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只不过是一个“权力机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非“爱”某个机关不可?

于是就有人慷慨激昂的说,“爱国”的“国”指的不是地理范畴,也不是政府,而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对于中国人来说,爱国就是热爱中华民族!
说得好!国人一向很重视民族观念,中国人不管到了哪个国家,不管是在哪里出生,头上永远顶着个“华”字。别人会告诉你,你应该为自己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而自豪,你应该永远记住自己是个华人──哪怕你曾经在星条旗下宣过誓,哪怕你曾经起誓对女王效忠,哪怕其实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并不是中国人的标志。这种说法简直ms是无可辩驳的真理。

不过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维基百科中“中华民族”一词的定义:
“中华”在古代本为汉族自称。…在清朝之前,雖然有華夷之分的觀念,但幾乎沒有「中華民族」的觀念存在、而「中國」的觀念也和與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觀念差很多。“中華民族”一詞,乃由近代的梁啟超首先提出。其意原只包括漢族,之後包括漢、滿、蒙、回、藏等大小族。1912年,孫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說”:“…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
照此说来,今天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应该是中国各民族的统称。也因此,“中国”也得以与现代欧洲普遍的“民族国家”(强调同一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历史)区分开来。但实际上,汉族是中国第一大族,汉族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是否定“大汉族主义”的,但实际上民间的认知却是传统的“汉本位”思想。大家学过的《中国历史》课上有没有细讲金国、辽国的历史?大家对藏族文化有多少了解?大家对同时代的宋国皇帝耳熟能详,但可曾记得辽国的开国皇帝是谁?他算不算中国人?当前的文化运动也不过是“复兴汉学”之类,但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而言,这种“汉化”运动却可能是灾难。那么,我们爱国应该以维护哪个民族的利益作为衡量标准?汉族的利益是否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假如“中华民族”仅指汉族,那我们凭什么要求少数民族也要“爱国”?假如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各民族的统称,那自然中国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可称其为“公民国家”),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只“爱”其中的某个民族,而对伤害其他民族利益的行为视而不见?

于是就有人更激昂的说,“爱国”的“国”指的不仅是民族,还包括这整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这话说得很好。一旦把历史和文化考虑进来,那自然各民族都可以兼顾到了。没有人认为三星堆文化不属于中国文化吧?这样一来,任何少数民族政策都可以以“维护文化”作为制定依据。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中国近代史有多么黑暗,中国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都是举世公认的,我“天朝上国”威武!
可惜的是无论中国曾经拥有过多辉煌的历史和文化,都已经是过去时了。近代的中国受尽屈辱,多少古玩字画被抢走,多少名胜古迹被付之一炬,多少无辜百姓被屠杀。只要提起这一切,总能听到人们咬牙切齿的咒骂这些野蛮的侵略者,仿佛他们真的很爱国一般,仿佛中国的衰落就是外族侵略导致的!

这些人忘记了,中国的衰落并不是外族侵略的结果,而是促使外族侵略的原因。我们的“亚洲第一海军”北洋水师虽然在黄海海战中落败于日本,但事实上直到甲午战争结束,日本舰队都还根本没有足以击沉定远、镇远两艘主力战舰的能力。北洋水师是败在我们自己手里,中国也是衰落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这些人也忘记了,欺负中国最厉害的,怕也不见得是这些“野蛮的侵略者”。英国人抢去了我们多少宝贝,可它们至今依然在大英博物馆里平安无事地呆着,而四川乐山大佛身畔的数百尊佛像却早已被中国人自己捅掉了脑袋,就连乐山大佛都险些被毁。日本人的“杀人比赛”导致了南京数十万人的死伤,可由中国人自导自演的“反右”、“文革”却造成了千万中国百姓的灭顶之灾,甚至即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官方对这段历史也还是语焉不详。说到底,还是中国人最厉害。

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损失了多少已经无可计数。这里面的确有一部分是外国人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推倒孔庙的是中国人,烧掉古书古画的也是中国人。不知道现代那些“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而自豪”的“爱国者”们有何感想。假如你们真的“爱国”,假如你们真的热爱中国文化,请站起来为了保护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而努力,而不要仅仅是喊着“废除中医”的口号一味地把中国传统理论斥为“伪科学”!

可惜,那些“爱国者”们都不会那么做,也许是因为那样太累了吧。他们有更方便的办法,那就是“抵制”!
他们抵制日货,抵制韩风,抵制美国媒体,抵制法国超市,由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简单说来,就是围绕着一个“反”字来进行。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反日、反美、反法、反清,等等。在“爱国者”的心中,中国是否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并不重要,只要其他国家都被“反”了、“抵制”了,就够了。在这些“爱国者”的眼里,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的国家都不过是“谋朝篡位”。

就说那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日本帝国,当年还不是得向我天朝进贡求赐?还不是得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发明的方块字?谈起小日本那点文化和历史,中国人往往嗤之以鼻。
可惜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今天写作所用的白话文以及很大一部分的现代汉语词汇,都来源于近代日语,包括“国家”、“民族”、“主义”这些词。这些字虽然是我们的老祖宗创造的,可它们的现代意义却是我们的死对头小日本赋予的。直到近代中国的赴日留学生回国搞什么“新文化运动”之前,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词为何物。这类日本泊来词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
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几乎所有日本人都知道汉字来源于中国,可中国人大都不知道自己的这些词汇来源于日本,就像是在面对什么难以接受的现实面前,集体产生了“选择性失忆”。尽管在世界文明史上,像这样的交叉学习的情况其实数不胜数。

鲁迅先生曾经把中国人的这种自大又自卑的心态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世平、綦大鹏撰文指出,“在我们的精英和民众中,与中华民族“天赋伟大”心态并存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的文化乃至民族自卑感。”

如911事件中,美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全世界都在为那场灾难中的死难者祈祷。而部分中国网民却就此发表了如下言论:
“就是郁闷 拉登为什么没有核武器”
“911在来个100次都不为过,哈哈”
(以上言论摘自百度贴吧)
虽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持有此类心态的中国人绝对不在少数。
汶川地震后,全世界都在为这场灾难中的死难者祈祷,包括中国人最恨的小日本,于是中国人惊讶了,“眼眶湿润”了。但部分韩国网民说中国发生地震是“活该”。这些棒子居然胆敢这么说?!简直是“人类的耻辱”!于是网上针对韩国的骂声一片:“什么素质??”
嗯,这话问得很好,不妨就911事件言论同问某些“爱国”的中国网民,“什么素质?”
有些人甚至支持“拉登”,号称“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呵呵,你以为中国的伊斯兰教徒的日子很好过?你以为拉登敢炸世贸,他就不敢炸金茂?

阮次山指出:“在中国大陆,除了百分之八十左右网民认为美国是“自食恶果”之外,更令人担心的是,除了反美情绪之外,许多年轻人在此事件的心态上,反映出了新生代中国年轻人那种凡事冷漠,缺乏同情心,处处叛逆的作风。”对于他们来说,“爱国”已经不再是“爱”,而是“恨”。他们“逢事必反”,“无可反对的时候往往连自己的影子都反”。
这些“爱国者”们,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信念,高嚷着“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不死”,脑海中描绘着“东京大屠杀”的图景,抵制着可以抵制的一切,反抗着可以反抗的一切,怨恨着可以怨恨的一切,到头来,却也只能落得个“祥林嫂”的下场罢了。

讽刺的是,尽管中国人表面上对外族侵略者们恨之入骨,但对于那些能够成功征服中国的侵略者们却是无比顺从。
直至今天,仍有许多中国人无视被蒙古侵略的事实,甚至把蒙古帝国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把蒙古皇帝当中国皇帝,还宣称“中国的皇帝曾经一直打到了欧洲”,仿佛全然忘记了汉人被蒙古人杀戮和欺凌的历史。照此说来,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都可以算是中国开疆拓土的时代了。如果当年那些“驱除鞑虏”的民族英雄看到了这些言论,必然大骂“汉奸”吧。我们批评日本人“变态”,对美国“卑躬屈膝”,但却不自觉其实自己也正做着同样的事情。

由此看来,中国当前所泛滥的所谓“爱国主义”,实在是不清不楚。极端排外,不尊重他国人民,一切只依靠官方的所谓“中国利益”来判断,却根本不去思考何为“爱国”。这样的“爱国主义”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却很有可能把中国变成一个危险的国家。

排外不等于爱国。就算你“抵制”全世界,中国也不会因为你的“抵制”而强大起来。中国的工厂不会因为你“支持国货”就提高质量标准,中国的牛奶供应商也不会因为你“支持国货”就停止往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

更危险的是,你的爱国热情很容易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提醒广大的“爱国者”注意一个现象,你会被告知,“反日”是爱国,“反美”也算爱国,但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俄罗斯却并没有遭到什么“抵制”。

在日本,日本民主党、日本社会民主党、日本共产党和国民新党都反对在日本重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可能重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那套只灌输“忠君爱国”思想的极端爱国主义,最终使得日本再次走上“主权高于人权”的军国主义回头路。

维基百科中提到,“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相比其他国家的人,你对同胞的道德责任更大。…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个人对所有人类的道德责任都一样。这被称为世界大同主义(事实上,很多爱国主义者情愿把持这种观点的人称为通敌者)。”
我对广大国人心中的“爱国主义”自然不能指手划脚,也不能把我的“不爱国主义”强加到别人的意识中去。但我希望广大“爱国者”们至少能够做到不以伤害别人作为“爱国”的前提。

我生而为人,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坚持“不爱国主义”。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非爱不可的,那就是你身边的人和事物;如果有什么事情是非做不可的,那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为了你爱的人和事物而努力奋斗。

引用与参考


阮次山:美国是否“活该挨打”?
http://www.weekmag.com/html/1206.htm

鄢烈山:国人应摆脱受害者心态
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8-07/05/content_15958387.htm

唐世平、綦大鹏:中国人需要一种“普通国家”心态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40613

鲁迅《三闲集》及清癯《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

维基百科条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国家
http://zh.wikipedia.org/wiki/民族
http://zh.wikipedia.org/wiki/爱国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ki/蒙古帝国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华民族
http://zh.wikipedia.org/wiki/大汉族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ki/汉奸

动画“圣枪修女”评论:人需要什么样的信仰

原文于2008年7月25日发表于只谈思想。本文有整改。



《クロノクルセイド》(CHRNO CRUSADE, 圣枪修女)最初是由日本漫画家森山大輔发表于1999-2003年的8卷漫画,2003-2004年由富士电视(株式会社フジテレビジョン)改编为动画。本作堪称经典,可惜因为那个年代的局限性,当时并没有流行开来,实在遗憾。以下剧透注意。

这是一部带有轻喜剧色彩的悲剧。其实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是一个悲剧,但是在导演的安排下,大家一次次地被女主角萝赛特(Rosette)的乐观和勇敢所感动,从心底里盼望、乃至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最终获得幸福。然而,他们最终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他们得以幸福的死去,只留下郁闷的观众在偷偷流泪。

其实单就故事而论,结局是喜是悲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局所具备的深刻感染力和冲击力,足以发人深省,进而思考整部作品给我们展示的内容。

《圣枪修女》中的CHRNO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时间”,表现为贯穿全剧的怀表。故事是围绕着两大古老而深刻的主题展开的,信仰和爱。这样的主题奠定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信仰


故事的宗教背景是天主教,并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大量的宗教故事和人物。但很显然,作品本身并不是作为宗教的传教士,而是作为一个思考者的角度,来探索天主教,乃至人类的信仰本身。

故事的主线表面上是神和恶魔之战,但神却由始至终从未露面,反倒是恶魔BOSS却以“堕落天使”的面貌出现。借“艾恩”(Aion)之口,通篇对“神”乃至宗教信仰的口诛笔伐,这已经足够震撼了。直到看完了结局,我们仍然无法摒除心中的疑惑:神,到底是怎么了?到底想要做什么?到底值不值得我们信任?然后凯特修女(Sister Kate)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我还是不会放弃的。”那么,观众,你们的选择呢?

或者,我们应该想一想,凯特修女为什么不放弃?是因为那个神真的值得信任,还是因为找不到更可信任的东西了呢?她到底信仰的是什么呢?


这部作品对情的描写非常的细腻动人,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也许也正因此而拥有了如此巨大的感染力。

然而,几乎所有的感情线索在剧终都嘎然而止,令人心酸。唯一剩下的,也许就只有心理永远停留在12岁的约书亚(Joshua),至少他的心中永远保留着当年的姐姐的音容笑貌。

这是一个尖锐的提问:人为何要执着于感情,哪怕明知是个悲剧?

围绕着这两个主题的,便是我们的萝赛特和克罗诺(Chrno)了。两人的身份、背景、经历,决定了他们坎坷的命运,当然也确立了他们的主人公地位。

两人的身份都极其特殊。首先,萝赛特作为圣女,即玛丽亚的化身,她的信仰到底有多深呢?我们在片中看到的萝赛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感情,为了救自己的弟弟,为了救克罗诺。但是单纯的从宗教角度来看,萝赛特仅仅是作为殉道者而非信徒而存在的。

尽管身为玛丽亚,尽管从小在修道院长大,但萝赛特却从一开始就非常轻松的接受了克罗诺,对克罗诺来说也许算得上是救赎,但若从萝赛特本人的信仰角度看,这是极其危险且无意义的。再联系后来萝赛特对其他恶魔的态度,显而易见她根本就没有神啊魔啊什么的概念,这可以说是对宗教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对于萝赛特来说,这些事情其实根本不重要,她的愿望其实和一般人一样。即使在面对残酷的命运时,她也不过是想要救回弟弟,然后几个人一起幸福的生活罢了。

从效果上来说,萝赛特的行为是有宗教意义的;但从动机上来说,她不但根本没考虑过真正的信仰问题,反而有“反宗教”的色彩:“自私”、甚至还爱上了恶魔。而且,对于这样一个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殉教者”命运的女孩来说,到底能有多坚定的信仰,本来就是个有些“反人性”的问题。

而克罗诺也是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恶魔,甚至背负着“罪人”的称号。如果说马克达蕾娜的牺牲唤来了克罗诺内心善良的觉醒,那么和萝赛特的相遇可以说是换来了克罗诺的新生。

作为恶魔,克罗诺一直为这种尴尬的身份而苦恼,但对自由的渴望却被艾恩趁虚而入。可以想象意识到自己被利用后的克罗诺到底还能有什么信仰。神不可信,魔不可信,自由不可信,朋友不可信。这样的克罗诺,如果拥有力量的话毫无疑问会暴走,所幸他失去了力量,紧接着遇到了萝赛特。

萝赛特给了克罗诺新的信仰。受到她对生活态度的影响,克罗诺忽然发觉了生活的意义,转而走上了救赎之路。从后面的故事来看,克罗诺所做的一切和萝赛特一样,动机完全是“自私”的,“反宗教”的。即使面对真正的“罪人”艾恩,克罗诺却仍然没有刻骨的仇恨(或者说,他已经宽恕了艾恩)。如果不是因为萝赛特的话,克罗诺即使不和艾恩联手,至少也不会和他为敌。

和萝赛特一样,从效果上来看,克罗诺的行为也因为被打上了“皈依者”的烙印而具备了宗教色彩,但实际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这一切很容易令人困惑:《圣枪修女》摆出这么一个颠覆性的故事,还带上个这么震撼的结局,到底想要说明些什么呢?

信仰与爱


其实整部作品的真正主题,就在于把两大主题放到一起来看待,从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仰?

也就是说,两个主题其实根本就是一回事。对爱的执着就是信仰本身。
单纯的为了信仰而信仰无法改变世界。信仰应该是作为一种方式,而非是作为目的而看待。

从两位主角身上看,萝赛特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尽管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她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人和事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无论是搞笑的画面,还是凄美的结局,无不展示了萝赛特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她来说,所谓信仰,也就是要努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有美好的生活。

克罗诺被萝赛特的生活态度所感染,得以从对过去的信仰的失望和困惑中走出来,真正去发现生活的真谛。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的克罗诺,对萝赛特由感激到爱恋,再到后来的愿意一同赴死。可以认为,萝赛特所代表的生活观念及其本身已经成为了克罗诺的新信仰。他会为了在作战时少伤害一些人和环境而努力,会为了让身边的人能有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哪怕自己身为恶魔。

当爱成为信仰的目的时,这个故事就成为了感人的故事,这个世界也就成为了感人的世界。

没有信仰的世界是可怕的。每个人都在忙碌,却不知道为何而忙碌。
信仰扭曲的世界是可怕的。所有的人都为了一个疯狂的理想而疯狂。

看看我们的周围和我们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看看我们所处的物质社会,这是没有信仰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奔波忙碌,可只有到临死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留下。

翻开我们的历史书,看看荒谬的“十字军东征”,看看纳粹的“爱国主义”,再看看“文革”,这是一个信仰扭曲的世界。每个人都喊着同一个口号,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充满仇恨的眼里只有征服和杀戮。只有当喧嚣重新归于平静,回首往事时才会惊觉自己的愚蠢和自大,才会发觉所有发生过的一切都是多么的可笑与荒谬。

然而,我们也能看到爱的世界。那些故事就像火花,灿烂而短暂。基督的宽恕和博爱是其中最灿烂的火光之一,从伯利恒升起的光芒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希望。尽管他“被打了左脸还要把右脸伸过去”的故事被许多人当作“笑谈”,但至今仍然有无数善良的人们认同并追随着他的理念。

也许是自然的规律使然,人性既是无私的也是自私的,人类主宰的世界也因之而扭曲。对于一个扭曲的世界来说,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何其的微不足道。但如果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之而努力,总有一天,我们能让世界充满爱。自由、平等、博爱,即使在失去了众神的世界中,也将作为光明力量的图腾而永存。

我想,这就是《圣枪修女》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链接


维基百科条目(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聖槍修女

维基百科条目(日文):
http://ja.wikipedia.org/wiki/クロノクルセイド

游戏通关感想与评论:只属于我的果实

原文于2008.07.25发表于只谈思想。本文有整改。





《僕だけの果実》(只属于我的果实)是一款PSP上的18X作品,由JIN企画于2008年4月推出。

作为一款UMD视频游戏,玩家可以根据选择的不同,观看到内容不同的剧情动画。游戏与其他养成类游戏不同,主要是以剧情动画展现为主,并非其他养成类游戏中的属性成长和魅力成长与关系发展为主,因此本作可以说给玩家以电影动画的享受轻松完成游戏。

总结


游戏的主题还是比较有深度的。单就画面和音乐来说,尽管音乐相对比较单调,但整体来看也是可圈可点的。故事的剧本很有气氛,不过角度略微偏僻以至于很难产生代入感。

游戏的声优实在是不怎么讨好,主要是凛的声音……完全跟外表不符,虽然和性格还是有相符之处的。最糟糕的莫过于系统,大概受UMD VIDEO的系统所限,选项少得可怜,最惨的是老半天的剧情却根本无法存档,非得要一直看上个把小时才能得到下一段的密码。这样固然很不方便,更糟的是损害了游戏的可玩性。本来好端端的剧本,不仅气氛相当不错,而且重复之处并不多,却因为无法即时存档而不得不重重复复重复又重复的看大段完全相同的剧情,实在是让人难受。

总的来说,这款游戏算得上有爱之作吧,尤其是剧情堪称一部精品现代爱情小说。值得一玩。


以下剧透注意!



瞳(ひとみ)



『僕だけの果実』を応援しています!

第一次攻略的是瞳(ひとみ)。这里只有一个关键选项,也就是关于泳衣的选择。说实话这个选项有点无聊……不过事实上也是合乎情理的。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瞳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她和男主角认识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经过就已经表明了她的性格和愿望:渴望得到不一样的生活。但她的日常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因为想要抗拒内心的压抑而拼命的反抗甚至于过度的放纵自己,结果甚至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想要得到什么。她喜欢并享受着包括男主角在内的众多男人的目光,却从中发现了男主角的与众不同——或者说是她相信男主角的与众不同。她接近男主角,与其说是喜欢,倒不如说是“感兴趣”。因此,得到她的唯一方法,就只有彻底的征服她(抢夺主导权),而且这也正是她所渴望的。

首先是电车上的事件。这是对瞳的自身观念的颠覆,也是让她发觉内心需要的关键事件——正是因为内心的不自由,才去拼命的放纵自己来创造自由的假象。正是因为有了这次事件,瞳才会对男主角充满了信心甚至是百依百顺,她相信男主角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解放。接着,泳衣是一个象征。男主角准备的泳衣,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解脱。这是对瞳放纵外表的束缚,也是对瞳渴望自由的内心的解放。在男主角的引导下,瞳终于得以展现真正的自己。

从此,瞳已经无法再离开男主角,因为她不大可能再能找到另一个能真正征服她,也就是能让她得到自由的人。遗憾的是,这一切并不是因为爱。或者,可以把这种关系看作是现代“爱情”故事对爱情本身的讽刺吧。

这个故事有一个最为明显的漏洞,那就是男主角对于瞳的了解是如此的深刻细微,甚至可以完全看破瞳的伪装。这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认为是极其罕见的偶发事件。另一个问题则是,瞳应该有着耐人寻味的过去,所以才会变得很难真正的爱上一个人,但因为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而且关键流程太短,不足以充分展开对瞳的描写,当然也就无法针对爱情本身展开描写,使得故事变得单纯为了H而讲述,流于浅薄了。

凛(りん)



『僕だけの果実』を応援しています!

第二次是凛(りん)。同样只有一个关键选项,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无聊的选项,纯粹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控制欲”而已。因为凛和瞳刚好是两个极端,凛是那种非常“纯粹”的女孩,在选择那个选项的时候凛已经愿意完全把自己交给男主角了。接下来只要男主角稍微正常一点的话,无论做什么都不大可能会出现游戏中那种极端BT又极端倒霉的情况。

对这段情节很是不爽,因为尽管两人最终是相亲相爱了,但凛实在爱得太“纯粹”,健儿又实在爱得太“BT”,看着这两个人就实在是难受,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现实中像那样典型的心理障碍的男人即使有也应该是极少数,而且竟然还能碰到这种类型的女生……这种剧本能引起的共鸣应该是极其有限了。

在瞳的故事中,可以看到男主角展现的城府、机智、狡狯;但在凛的故事中,却只能看到他的残忍、虐待欲、自我心理压抑、异常的性心理。最终两人虽然走到了一起,但却是以凛的完全付出作为代价的,男主角的“爱”并没有弱化其畸形的心理,这种结局恐怕也同样算不上什么完美结局。这样的“爱情”恐怕只会成为女权主义者的靶子吧。

说到不足,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凛尽管乖巧顺从,但剧情没有表明这种顺从会对男主角的畸形心理造成何种影响;但根据一般的心理学理论表明,这种顺从导致心理畸形加剧的可能性会更大,如此一来,两人的未来恐怕并不会如何美好,毕竟凛的心态原本已经和男主角的差距不小,忍让也是有个限度的。另一个问题和瞳的路线相似,男主角的畸形心理必然有着受到创伤的过去,而游戏的剧情同样不足以展开对他的描写,故事显得有些难以理解。

千鹤(ちづる)



『僕だけの果実』を応援しています!

最后一次是千鹤(ちづる)。之前的确没有想到也没有想要玩出这样的结局,大概是惯性使然吧,总觉得两个女孩非此即彼,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感情。事实上,无论是凛还是瞳,都不过是过客而已,因为她们都不适合男主角。在这个故事中,男主角终于鼓起勇气面对了真正的自己,玩家也终于了解了健儿的真正内心。男主角根本就不爱凛或者是瞳,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已。正因为有了脱离常轨的心态,所以才会有那些脱离常轨的故事。只有敢于面对内心真实的感情,才能做到断然放弃那些诱惑,也才能见到真正所爱的千鹤,从而实现真正的彼此“补完”。不过如果是在现实中,能坚持原则的人也并不多吧,虽然自己并不爱,但也觉得不能轻易放过。而且,我自己恐怕也无法排除在外吧。

说来,这个故事也才体现出“只属于我的果实”的真正意味了。所谓“僕だけ”(只属于我),不应也不可能仅是单方面的。只有彼此都尽量去理解对方,才能够走到最后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款游戏的主题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

不知道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找到那个真正只属于我的人。但无论如何,即使只是为了准备也好,也应该学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然将来又要如何去面对那个人呢?



链接


“僕だけの果実”官方网站(JIN)(日文)
http://jinproducts.com/bokudakenokajitu/entrance.html

是什么令你我如此不同?

原文于2008.07.25发表于只谈思想。本文有删改。


一台电脑换了多少零件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一台新电脑?
一个人换了多少器官之后,我们就可以把他看作一个不同的人?

从微观上说,生物的DNA存在个体差异,也因此而导致我们最终成为不同的个体。但是,假如个体差异仅仅采用这种分子生物学上的概念来解释的话,那么也就等于承认,假如有两个个体的DNA完全相同,他们也就不应该存在个体差异。绵羊“多利”的实验以事实证明了这种说法的谬误(虽然不是那么完备的证明)。很显然,多利的亲代和子代的DNA是完全相同的,但由于其成长环境以及经历的不同,其性格、思考方式、喜好等等肯定会有所不同。没有什么“DNA决定论”。

换个角度来思考,假如我把我身上的各个器官,逐个用你身上的器官来替换,那么,要替换到什么程度,我将“不再是我”?又要替换到什么程度,我将“变成了你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样的看法:换胳膊换腿倒还好分辨,换到心脏的时候就不好说了,要是换到脑子,那就完全不同了。

因为受到源远流长的文化熏陶,“换心”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充满疑惑的,而且也不时有“心脏移植手术导致性格改变”之类的报道出现。但是大家也都不得不承认,这种观点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而且大多数的心脏移植手术都没有这类神奇的后遗症。而对于脑子来说,几乎所有人都得承认,如果我们进行“大脑移植手术”的话,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这种现象当然十分有意思。由于对于任何一种生物,用“软件”、“硬件”这样的概念都是很不尊重的。所以我打算用“记忆”来表述我的疑问:一个“失忆”的人,在多大的程度上还能算是原先的他?

在 PSP版的《叛逆的鲁鲁修》中,主人公虽然失去了记忆,在行为方面却仍然保留了原先的记忆,而且时不时还会被“记忆的碎片”冲击一下子。像这种情况,通常表明此人大脑中的记忆链接部分中断,存在通过强烈刺激重新恢复记忆的可能性。那么,假如此人在恢复记忆之前做了些什么事的话(例如向某mm告白),在他恢复记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些事情看作是同一个人做的?

再如TV版的《叛逆的鲁鲁修》,莎莉被鲁鲁修抹去了“关于鲁鲁修”的一切记忆,后来却因为残留的日记残片而得知了部分重要的事实。但是重要的一点是,莎莉对鲁鲁修的感情并没有回来。看来,“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那么,失去了对鲁鲁修的“爱”的莎莉,还算不算原来的她?

同样的事例也可以在电影版《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找到。男主人公喝下“忘情水”之后并没有丢失任何记忆,所失去的仅仅是对女王的“爱”而已。那么,对于其后其所做的事情,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是他的本意?假定男主角及时得知了“忘情水”的真相并告知女王从而得以幸免一死,但同时男主角又绝对无法恢复对女王原先的感情,那么他在多大程度上还是自己?(影片中为了避免此类探讨,在剧终让男主角恢复了对女王的爱。但这并非总会发生。)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自己。每天,我们都在改变。我们总是记住一些新的东西,同时也在忘记一些旧的东西。每天一觉醒来时,你是否能感觉到自己与昨天的自己并不相同?你是否会觉得,“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我”?

与此同时,我们的感情也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微妙的改变。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没有任意的两个时刻会完全相同。正如诡辩学派的著名言论:你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也许,我们甚至一次都不曾成为“自己”。

关于“人形电脑天使心”的狂想与探讨

本文原文于2007年12月9日发表于天堂的另一角。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作了大量修改和补充。



背景


《人形电脑天使心(Chobits)》最初由clamp发表于2000年9月至2002年10月,并在2002年被改编为动画片。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片子,而且充满了悬念,所有的谜底直到最后一刻才揭开……一直想知道结局,如今真的看到了却很想哭,真的太感人了,呜哇……

我原本相当困惑,从发行年代上来说, 机器人的概念已经非常普及,而且日本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上的投入已经非常巨大,很难解释为何作者称呼“人形电脑”而非传统的“机器人”。事后得知,这是因为“人形电脑之父”三原一郎,即日比谷千岁的丈夫,认为它们不该受“机器人三大定律”的束缚。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赞同这种理解。我不认 为所有的机器人都必须遵守机器人三定律,但也不认为像小唧这样的“人形电脑”就不是机器人。就组成上来说,人形电脑和传统的机器人一样(当然不是那种机械……),由电脑构造的人工智能和有机物构造的身体组成。不过和大多数电影中表现的方式不同,“唧”更像是普通的人,而并不具备如同《人工智能》、《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的传统标志,如特殊的身体外观、声音、行为,等等。除了不吃饭以外,“唧”在大多数情况下和一般的女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在极少数情况才表现其“电脑”的构造,例如能源、存储器。因此,从本质上来考虑,所谓“人形电脑”和机器人实际上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技术讨论


也许很多人在看完之后,都会有这样的幻想:像小唧这样的“人形电脑”在不久的未来会出现吗?

人形电脑技术可以认为是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结合。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是思维模式、信息识别以及信息反馈,代表作是聊天机器人。传统的机器人技术则包括肢体控制、自动化等等,代表作是高达。两者的研究方向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过我认为“殊途同归”,两种技术实际上可以融合到一起,也就是Chobits中已经相当发达的“人形电脑技术”,说白了,就是“人造人”。

首先,单就AI方面来说,这些人形电脑在AI方面足够成功了吗?这点可以通过“图灵测试”加以检验,即让检验者A(人类)和B(人类)以及C(AI)相互隔绝,并分别进行交流,由A判断其交谈的对象是人还是AI,若判别失败则认为该AI已经具备了人类的智能。关于图灵测试的本质以及原理,已经有太多的争论,所以不妨先放下它们,单纯考虑人形电脑的测试结果。很显然,Chobits中的那些人形电脑们,无一例外的会声称自己是电脑…(汗)不过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干扰信息,因为他们均被设定为不能说谎。因此我们可以假定C允许说谎,或者假定那个人类B,也声称自己是电脑,试图混淆视听,那么结果会如何呢?
就Chobits中的情形而论,人形电脑们通过图灵测试的几率很高。也就是说,它们算得上是成功的人工智能了。
在机器人技术方面,这些人形电脑除了不吃饭之外,通常的行为和一般人类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机器人自然不能像高达那样具有广泛的战争用途,但是在“拟人”方面却相当成功,可以认为是成功的“人造人”。

那么,“人形电脑”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其实就外观而言,类似皮肤的材料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各类传感器的发展也终将打破有机生物的垄断,因此,人形电脑的“有机身体”其实并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障碍。也许我们很快就能看到拥有合成皮肤的机器人的出现。

然而如果考虑AI的话,那么前景恐怕不大乐观。现代计算机采用的是图灵机的架构,这种架构本身是封闭的,因此构建在图灵机架构上的程序也就很机械化,也因此“程序”一次就成了“机械”、“没有变通”的同义语。那么,在这样的架构中,有没有可能产生“人形电脑”级别的AI呢?
以语言为例,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语言哲学家)有过两个截然相反的理论,一开始,他认定语言是符号的表征(即认为语言是封闭的);到了他的后半生,他又全盘否定了自己之前的理论,进而提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产物(即认为语言是开放的)。与其早期思想如出一辙,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语言学家)更是提出了“统一文法”理论(Universal Grammar),并由后人根据其理论基础成功的构造起了现代的语音识别和文法分析系统。问题是,乔姆斯基的理论无法解释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而现代的人工智能系统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机械化”的瓶颈。
维特根斯坦认为,交流是语言产生的前提。人类智能的先进性可以体现在人类的语言上,而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则源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因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封闭的架构中,甚至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语言。
不过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交互系统”的概念,同时指出这是一种开放系统,具备图灵机所不具备的能力(文献PW97)。在这样的系统中,算法本身虽然是固定的,但是算法的结果却是基于交互的,因此是开放的。基于这类算法的程序,和传统封闭算法的程序的表现截然不同。举例来说,一个封闭的搜索引擎的性能仅依赖于算法;而类似Google的开放式搜索引擎则不仅依赖于算法,更依赖于用户的操作和反馈。

对“唧”的憧憬让我想到,假如一台电脑具备了人类的感知和反馈系统,能够像Chobits中的人形电脑一样与人类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是否就能突破现有AI技术的瓶颈呢?假如“交互”真的就是智能产生的关键步骤,那么考虑到现有的制造工艺水平,Chobits中那样的人形电脑也许离我们并不遥远。

不过,小唧和普通人形电脑的区别非常大,例如性能很强,几乎无限的联机能力,学习能力超强,具有真正的自主性及丰富的情感等等。关于这个,需要指出的是,仅仅依靠提升硬件性能,是不足以产生真正的智能和情感的,这一点很容易被chobits中的情形混淆。但人形电脑的灵魂,事实上却确实可以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因为只是程序和数据),这点和chobits中一致。因此,在人形电脑出现之后,小唧这类具备真正的自主性和真正情感的超级人形电脑的出现, 仅依赖于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
因此,我对于人形电脑,哪怕是超级人形电脑,都是持充分乐观的态度的。

感情讨论


clamp对感情的刻画一向是相当精致的,这部片子同样如此令我感动。当电脑拥有了情感,人类将如何去面对?幸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chobits都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回答。

不少人认为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有千篇一律之嫌,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度,我颇不以为然。对于作品本身来说,这个结局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三原一郎的意愿, 也是作者的意愿,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是不变的主题。就剧情发展来说,如果是个悲剧结局的话,我倒不觉得能有多高的思想性,反而会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观众应该意识到这绝非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结局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完美。小唧和秀树之间是属于那种“柏拉图式”的纯粹爱情,他们最终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但是美丽的爱情最终却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发生了冲突,这必然导致社会观念的冲突和转变,只是对于作品本身而言,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而且之前已经讨论过不少了,记得吗,满大街都是和电脑谈恋爱的人…作者的倾向显而易见)。 当我们的社会有一天进入到chobits中的时代时,这类伦理问题就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更进一步,如果把问题上升到全人类,乃至全自然生物的层面来说,这种纯粹的感情是否仍然值得鼓励呢?大概很多人会觉得违背了大自然规律吧……

就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贪婪往往是悲剧的根源,而知足者常乐也。如果非要上升到那样高度,那不妨再进一步,把人形电脑生物也纳入考虑范围好了,然后再看看又是什么情况了呢?(思考题,想不出来的同学请回忆一下芙莱雅的产生原因。)
所以,在这个“大团圆”结局中,作者仍然为大家展现了一个充满巨大冲突和挑战的前景,实在发人深省,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度可见一斑。

另外,剧中最后几幕实在够吊胃口的了,如果最终还是个悲剧结局的话…………嘿嘿,善良的作者还是需要顾及一下善良的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的………… ^_^


引用和参考



维基百科条目(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Chobits

维基百科条目(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ttgenstein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omsky

Chobits官方网站(TBS,日文)
http://www.tbs.co.jp/chobits/

Peter Wegner, Why Interaction Is More Powerful Than Algorithms
发表于《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7/Vol.40, No.5/pp 80-91